“900元虽小,却是老乡的血汗钱!”近日,农民工王某在房县法院大木法庭拿到调解书时感慨。这场耗时仅48小时的劳务纠纷化解,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司法实践。
小案快办:48小时追回血汗钱
“不是舍不得钱,是咽不下这口气!”王某在调解室拍案说道。今年6月,他在李某承包的工地务工3个月,结算时被拖欠900元工钱。多次催讨无果后,这个朴实的庄稼汉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法庭。
立案窗口前,导诉员引导王某通过移动微法院完成立案;调解室里,法官助理连线在外务工的被告,这套“云上调解+线下联动”机制,让案件进入“快车道”。次日,法官驱车20公里,在农家小院用方言释法:“九百块虽说不大,但欠债还钱——《民法典》里也白纸黑字写着呢!”最终李某当场支付欠款。
法治润民心:构建解纷新格局
“900元类型的案件采用‘调解前置+要素式审判’,平均办理时长压缩至72小时。”庭长杨洁介绍,今年大木法庭已通过小额诉讼程序化解纠纷11起,一审简易程序适用率达96.36%。通过建立“调解—速裁快审—执行督促”全链条体系,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
如今,房县法院将巡回审判点延伸到辖区所有行政村。在建筑工地普及劳动法规,在田间地头化解赡养纠纷,让群众感受"家门口"的法治温度。“九百元案子的启示在于——司法不仅要惩恶扬善,更要让法治信仰扎根乡土。”杨洁说道。
正如王某送来的“公正高效,温暖人心”锦旗,这带着泥土气息的法治故事,正在秦巴山区谱写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