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笔工程款有了着落不说,还拿到了司法确认裁定书,心里真踏实!”近日,吴某握着房县人民法院军店法庭干警的手,对参与调解的法官和人民调解员连连道谢。在法庭与镇综治中心的联合调解下,一场涉及省外建筑公司、本地村委会和施工方的“三角”纠纷,历时月余得以圆满化解。“心理踏实”不仅是吴某的心声,更是房县人民法院践行“枫桥经验”、推动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
这起纠纷源于当年吴某“挂靠”福建某建筑公司,为军店镇某村修桥。工程竣工后,因尚有30万元工程款未结算,吴某欲将村委会和建筑公司告上法庭。军店法庭在吴某咨询立案时即精准研判:若立案后直接裁判,可能激化三方矛盾,不利于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法庭遂联系镇综治中心,欲通过“法庭+综治”联动模式进行实质性解纷。
在镇综治中心,汇聚司法、人民调解等力量分析研判后,大家一致认为: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是关键。通过协商,法庭与综治中心进行了责任分工,法庭负责释法明理:向村委会阐明拖欠工程款的法律责任,引导其制定分期还款计划;同步安抚吴某情绪,帮助其理解村集体困难。综治中心则发挥属地优势:远程连线福建建筑公司,点明企业风险,促其配合划款解纷。经多轮沟通,三方最终达成一致:村委会分四期支付款项,建筑公司协助打款。为确保调解协议的效力,法庭干警还主动引导三方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赋予协议强制执行力。拿到司法确认裁定书的那一刻,吴某的眉头终于舒展。
这起案件是人民法庭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的缩影。近年来,房县法院大力推进“枫桥法庭”建设,主动对接乡镇综治中心,将诉讼服务延伸到村、社区“最后一公里”,通过法官驻点指导及综治网格联动,仅去年就化解诉前纠纷120余起,切实为群众节省诉讼成本,筑牢社会平安建设防线。
下一步,房县法院将以更高站位,依托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工作,推动与基层综治中心协同联动常态化,让更多矛盾“化于未发、止于萌芽”,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力量与司法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