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写下一段“让他三尺又何妨”的佳话。而如今,房县法院从“六尺巷”典故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一场因三尺通道引发的相邻通行纠纷,在房县法院执行干警的耐心与智慧中化干戈为玉帛,让“六尺巷工作法”在新时代司法实践中焕发生机。
【故事背景】2024 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桐城市六尺巷,了解当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情况。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首源自六尺巷的“让墙诗”,传颂数千年。据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地纠纷,两家互不相让。张家人写信向张英求助,张英回诗一首,寥寥数语,寓意绵长。张家人看到书信后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两家之间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因此得名,也成就了一段礼让和谐的传世佳话。
道路之争 从友邻到对簿公堂
李某与赵某比邻而居二十余载,双方曾共修院墙、同庆喜事。2024年,赵某翻建新房时将砖瓦沙石等杂物堆放在两家的共用通道上,阻碍了李某一家通行。从好言相商到激烈争执,从村委调解到对簿公堂,三尺通道曾经是两家人共话家常的“连心路”,如今却成了横亘在两家心头的裂谷。
“判我赢有什么用?每次经过他家门口,心里头都堵得慌!”胜诉后,赵某仍然没有履行腾退义务。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双方矛盾更加尖锐,李某要求强制腾退,而赵某则咬定“自家门前地,别人管不着”。在今年4月的首次强制执行中,赵某年迈的父母甚至扑倒在地以阻碍执行。
破局之策 融情于法唤初心
面对如此剑拔弩张的邻里关系,执行干警没有再继续“一清了之”。“双方积怨太深,就算今天强制腾退了,明天他又占道怎么办?这样双方的关系只会更加紧张”执行例会上,承办干警汇报案件时便意识到需要将工作重点从排除妨碍转移到化解矛盾上来。
根据“亲无讼、尚和合、崇谦让”六尺巷工作法精髓及“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目标,房县法院从“单兵作战”转向了“多元解纷”,执行干警们共邀李某与赵某居住地村委会、人民调解员及综治中心等共商破局之法,试图通过唤醒情感重构道德,借助文化认同增强诚信意识:一是“讲道理”。据调查, 2020年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协议中写明该通道双方均不得侵占,且李某是胜诉一方,于理于法赵某均应保持通道畅通。二是“诉旧情”。干警组织双方面对面谈心——“你当时不在家,你老爹生病还是我送去医院的”“你当年结婚,我妈还去帮忙摆席烧菜”,李某和赵某一句接一句地道出了两家相互扶持、守望相助的深厚感情。三是“展未来”。“要是因为这件小事上了失信名单,到时候孩子考公、参军都会受到影响”“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天天憋着一口气多难受!”……在干警苦口婆心的劝导下,赵某终是松了口,并在当地基层组织的见证下和李某一同将道路上的杂物清空,昔日因琐事争执而阻断的道路,重新焕发了生机。
让传统智慧照鉴法治未来
“三尺”让渡的不是物理空间,而是文明尺度。当执行工作从强制对抗转向情感治理,当法槌落下时兼顾天理人情,法治文明便获得了最深厚的生长土壤。这条焕发新生的“连心路”,正见证着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
一纸判决易,调解促和难。强制执行是执行的手段而非最终目的,房县法院将不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切实践行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努力探索出一条兼具法理与人情、刚性与柔性的调解之路,让执行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