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我为群众办实事|一份赡养调解书 重拾两代人亲情

来源: 房县法院 时间: 2021-05-19 13:26 点击量: 891

日前,房县法院军店法庭干警经过数日耐心劝解,成功调解一起农村高龄老人赡养纠纷案件。该案的调解,不仅解开了两代人的心结,更帮助他们唤回失去已久的亲情。

案件回顾

   原告刘某是85岁的高龄老人,也是一名退伍军人,与小其两岁的妻子袁某育有六名子女。其中,次子与三女已经去世,现有两子两女。夫妻俩之前与大儿子共同居住,因年事已高,妻子袁某丧失大部分行动能力并坐上轮椅。长年累月间,长子与两位老人在生活中的误解摩擦逐渐增多,长女遂将二老接回自家进行照料。由于老人的次女远住北京,幼子长期在外打工,两位老人又因年龄和身体原因丧失部分劳动能力,依靠长女一人能力已不足以赡养,需要其他子女共同参与到二老的日常生活护理照料中。虽经村委会及刘、袁两家的近亲属们多次协调,但是老人的子女们始终不能达成一致赡养意见。月余前,刘某因肺部疾病住院治疗,赡养矛盾久积爆发,刘某和袁某遂将两个儿子诉至法院。

办案经过

      军店法庭受案后,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该案最大的赡养难点在于刘、袁二人均为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需要一日三餐的保障和日常身体护理的贴身照料。其四个子女也均步入老年行列,都有各自家庭的困难。长女与二位老人住得较为靠近,尽心赡养二老五年有余,但长女一人照料两位老人也渐渐力不从心;次女远嫁北京,上有老下有小,虽有孝心但是客观原因无法近旁服侍;长子此前与二老共同居住中产生家庭矛盾;幼子一家常年在外打工,认为父母在家中一直偏袒哥哥,心中积怨不肯主动履行赡养义务。

法庭的调解工作被这些非常实际的困难掣肘,一度陷入僵局。承办案件的干警意识到,解决本案的核心在于要尽快明确“谁出力护理”及“谁出赡养费”两个问题,并且由于幼子对父母存有“心结”,存在抵触心理,不愿赡养。军店法庭不断给幼子做心理疏导,并利用到医院探望刘某和袁某两位老人之机,通过远程视频电话给在外地的子女进行沟通交流。在7天时间里,不断一日地联系该案当事人,分别逐一做劝导及调解工作,最终促使双方当事人在开庭前达成赡养协议:由长子、长女照料二位老人,由次女和幼子分摊给付赡养费用。最终,四人对该赡养方案表示满意,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四名子女也打开了各自的心扉,把多年来的误解和委屈都开诚布公地讲了出来。调解结束后,从外地赶回的次女召集大家一起去医院探望父母,幼子在此时也留下了愧疚而释怀的眼泪,至此,父母和儿女之间的亲情得以修复和维系。

社会效果e4c95be6f43c2ecc40cc67fa287fac9.jpg

该纠纷从立案到结案不到10天,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下沉村居多方了解案情、多元联动协调化解“心结”,真正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仅把矛盾化解在庭前,更是重新唤回了两代人的亲情。两位多年有嫌隙的兄弟互握双手哽咽着对自己年事已高的父母诉说,主动表示以后一定尽心尽孝的场景令人无不动容。

赡养案件同民生息息相关,军店法庭办理该案时,不仅妥善处理两位老人的赡养事宜,而且在办案中坚持倡导孝道文化,着重修复破裂的亲情关系,弘扬新时代文明家风。最终送到父母子女六人手里的看似普通的赡养调解书,代表的是办案环节的为民司法理念,代表的是真正将司法温暖及时送到当事人心间的法律温度,代表的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为民情怀。